
最近,在国际舞台上发生了一件挺有意思的事,让不少国际观察家们都提起了兴趣。
那个一向对中国挺硬气的欧盟“大总管”冯德莱恩,最近突然变客气了,见了中方高层,她居然用上了“请”字。
事出反常必有妖,她这态度一百八十度大转弯,里头的水平时更深了。
然而,要弄明白为啥,咱得往她身后看,怕是让那些不靠谱的“队友”和美国的新变化给逼的!
语气放软:从“指责”到“请求”的转变事情发生在美国纽约的联合国大会期间,中欧领导人按惯例举行了会晤,这本身不算新鲜,但会后冯德莱恩发表的声明,那味道可就和以前大不一样了。
展开剩余84%熟悉国际新闻的朋友可能还有印象,就在不久前,冯德莱恩女士在谈到俄乌冲突时,没少点名中国,话里话外带着指责,说什么“欧盟无法接受中国支持俄罗斯的战争经济”,那架势,可以说是相当强硬。
可这次,她的调门明显降了下来,语气温和了不少,她不仅称赞中方是以“相互理解的精神”在进行合作,更关键的是,在谈到最棘手的俄乌问题时,她不再是高高在上地要求,而是用了“请求”这个词。
她“请求”中方利用对莫斯科的影响力,把俄罗斯拉回到谈判桌旁。
冯德莱恩“请求”中方利用对莫斯科的影响力,推动普京政府回到谈判桌前
这一个“请”字,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措辞变化,但在外交辞令里,传递的信号可一点都不小,这说明,欧盟的立场和心态,正在发生实实在在的调整。
为啥突然“懂规矩”了?美国因素成关键那么是什么让冯德莱恩的态度发生了这么明显的变化,刨根问底,最大的变数,恐怕还是出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国身上。
过去几年,在俄乌问题上,欧盟之所以能硬撑着和俄罗斯对抗,最大的底气就是来自美国的全力支持,拜登政府的态度一直很明确,和欧洲盟友站在一起,所以那时候,冯德莱恩说话有恃无恐。
可如今情况不同了,美国迎来了特朗普政府,这位新总统的做事风格,大家都见识过,那就是“美国优先”,政策说变就变。
虽然在最近的表态中,特朗普也说要支持乌克兰,但明眼人一看就明白,他是想把“买单”的主要压力甩给欧洲,盘算着让欧盟出钱买美国武器去支援乌克兰。
这么一来,欧盟心里可就打起了鼓,一方面,欧洲自己家里的日子也紧巴巴,哪来那么多闲钱?
另一方面,谁也摸不准特朗普下一步又会出什么牌,万一哪天他彻底甩手不管了,欧洲就得独自面对俄罗斯的压力。
在这种前景不明朗的担忧下,欧盟不得不重新掂量中国的分量,中国不是俄罗斯的军事盟友,但在经济上和俄罗斯联系紧密,说话有分量。
万一美国靠不住了,欧盟最希望的就是中国至少能保持中立,如果能出面帮忙调解说和,那更是求之不得。
所以,现在放低姿态,说个“请”字,也就很好理解了。
贸易和气候:欧盟的“现实算盘”除了安全上的担忧,欧盟在更实在的“钱袋子”问题上,也得指望中国,前段时间,特朗普政府不是鼓动欧盟对中国和印度等国的商品加征最高100%的关税吗?这事儿真要干了,那可就捅了大马蜂窝了。
面对这个压力,冯德莱恩这次的回应很巧妙,她说“理解美国的出发点”,但紧接着话锋一转,强调“欧盟将自主做出决定”,这话说得有水平,既给了美国面子,也守住了自己的里子。
欧盟的高层们心里跟明镜似的,中国和印度是巨大的市场,欧洲的汽车、机械、奢侈品,多少都指着往那儿卖呢,要是真跟着美国加那么高的税,对方肯定反击,到头来欧洲自己的企业吃亏最大,等于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更何况,按照特朗普设想的那样,以后援助乌克兰的武器要欧洲主要掏钱,那这钱还不是得靠和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大市场做生意赚回来。
要是自断财路,那才真是傻到家了,所以在贸易问题上,欧盟必须得有自己的主意,不能完全被美国牵着鼻子走。
再说说气候问题,这事儿欧洲一向看得很重,可特朗普最近居然公开说气候变化是“骗局”,打算撂挑子不干了。
相比之下,中国则明确提出了下一步的减排目标,谁在认真干事,一目了然。
冯德莱恩在声明里特意欢迎中国在气候领域的贡献,就是因为欧盟现在急需一个靠谱的伙伴,一起把全球气候治理这件事推动下去。
而且,中国在新能源、电动汽车这些绿色技术上是世界领先的,欧盟还想靠着跟中国合作,让自己在这些未来产业里不掉队呢。
之前欧盟不是提出用降低关税来换中国的电动车技术吗,就是这个道理。
好话说了,关键还得看行动总而言之,冯德莱恩这次放低姿态,从“指责”变成“请求”,绝不是一时心血来潮。
这背后,是欧盟在面对美国政策巨变时,一种充满焦虑和现实的战略调整。
在安全上怕被美国“晾在一边”,在经济上怕跟着美国“一起吃亏”,在气候等全球事务上又需要中国“一起扛活”。
当然,好话说了,场面上的态度变了,这只是第一步。
中欧关系能不能真的往前发展,光靠一个“请”字是远远不够的。
接下来,更重要的是看欧盟能不能拿出真正的战略决心和定力,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来兑现合作的承诺。
毕竟,中国一向是抱着开放的态度,但朋友之间相处,诚意和信用,才是最根本的。
发布于:河南省益通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